一、俄烏戰爭打到今天已經持續差不多九個月了,留給人們的是什么印象?最主要的一個印象是俄羅斯的戰爭補給能力太差了,以至于需要求助于伊朗、朝鮮這樣的國家來補充彈藥,這是所有人都能看得到的,背后的真相又是什么?
現代戰爭中大量使用自動火器,這些自動火器可以在每個小時甚至每分鐘之內發射出大量的導彈、炮彈或火箭彈,這就讓彈藥的消耗速度非常快,這就要求在現代戰爭中必須建立起比傳統戰爭更為龐大的運輸體系和軍工生產產能,否則自動火器就難以發揮出威力。但這是做不到的!
任何國家如果維持(與自動火器相要求的)如此龐大的運輸體系和軍工產能,整個國家就幾乎完全成了戰爭機器,國家經濟就會崩潰,國家財政也無法支撐,就會誘發惡性通脹導致國家破產。這一尖銳的矛盾怎么解決?俄烏戰爭已經給出了一個全新的思路。
有報道說,在俄軍撤出赫爾松之前,俄軍每天在戰場上消耗大約四萬發炮彈,消耗如此巨大,對倉儲運輸能力和軍工產能就帶來了巨大的壓力,這就是俄羅斯整個戰爭系統的軟肋所在。此時,烏軍的海馬斯等遠程打擊系統專門打擊俄羅斯的“軟肋”——即軍火庫、橋梁等供給系統,倉儲運輸過程損耗過大導致俄軍的供給更難以支撐戰場所需,最終不得不求助于伊朗和朝鮮。
因此,目前俄軍之所以如此被動,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解決不了自動火器的高消耗與運輸能力和軍工生產能力不匹配之間的矛盾。但烏軍不同。烏軍每日所消耗的炮彈大約只是俄軍的八分之一到十分之一,也就是四五千發的樣子。
但經軍事專家評估之后認為,俄烏兩軍在前線的打擊效果基本相近,為什么會形成這種現象?根源在于烏軍火器(主要來自歐美,最典型的是美國的海馬斯、法國的凱撒、德國的PZH2000等)的打擊精度更高,也就是說,用高精度來提高每發炮彈的打擊效果,在打擊效果相近的情形下就可以大大降低彈藥的消耗量,如此一來,就可以極大地減輕自動火器對后勤運輸、軍工產能的壓力。
2023-01-02 19:36:27
2023-01-02 19:58:47
2023-01-02 19:17:00
2022-12-31 19:04:36
2022-12-31 20:09:26
2022-12-30 11:01:36
2022-12-30 10:03:44
2022-12-30 11:24:33
2022-12-30 11:42:44
2022-12-30 10:19:03
2022-12-30 09:09:15
2022-12-30 09:17:46
2022-12-29 15:24:45
2022-12-29 09:28:26
2022-12-29 14:54:41
2022-12-29 09:49:57
2022-12-29 09:18:04
2022-12-29 09:43:15
2022-12-29 09:05:42
2022-12-29 08:52:08
2022-12-28 16:23:24
2022-12-28 16:04:53
2022-12-28 13:36:19
2022-12-28 10:20:10
2022-12-28 10:55:32